Kubernetes通过CoreDNS(或kube-dns)与服务发现机制实现多服务的高可用性配置,主要依赖以下核心逻辑:
- DNS服务冗余:CoreDNS以Deployment形式部署,多副本分布在不同的节点/可用区,通过Pod反亲和性避免单点故障。
- Endpoint动态更新:Service通过Endpoints控制器实时维护后端Pod IP列表,DNS解析结果自动包含所有健康Pod的IP地址。
- 负载均衡策略:
- 服务类型为ClusterIP时,kube-proxy通过iptables/ipvs实现流量负载均衡
- Headless Service直接返回所有Pod IP,客户端自行实现负载均衡(如gRPC内置策略)
- TTL与缓存控制:CoreDNS默认配置较低TTL(30s),结合客户端DNS缓存刷新机制实现故障转移。
- 健康检查集成:通过readinessProbe/livenessProbe自动摘除异常Pod,确保DNS返回的均为可用节点。
- 多集群方案:结合ExternalDNS和全局负载均衡器(如AWS Route53、GCP Cloud DNS)可实现跨集群服务发现。
实际高可用性需配合:节点分散部署、PDB(PodDisruptionBudget)策略、CoreDNS的autopath插件优化解析效率,以及监控CoreDNS的RCODE=REFUSED等异常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