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Kubernetes中配置多租户存储隔离需结合命名空间、RBAC、存储策略及底层存储系统能力,核心步骤如下:
- 命名空间隔离:为每个租户分配独立Namespace,限制Pod、PVC等资源仅在其Namespace内操作。
- RBAC控制:通过RoleBinding限制租户仅能访问自身Namespace的存储资源(如PVC),禁止跨Namespace操作。
- 存储类(StorageClass)划分:为不同租户定义专属StorageClass,绑定到不同存储后端(如云厂商独立磁盘、Ceph存储池),结合准入控制器(如Gatekeeper)限制PVC只能选择指定StorageClass。
- 动态卷隔离:利用CSI驱动特性(如VolumeGroup/StoragePool),确保租户PVC动态分配的存储卷物理隔离。
- 网络策略:若使用网络存储(如NFS、CephFS),配置NetworkPolicy限制Pod仅能访问所属租户的存储端点。
- 配额管理:在Namespace级别设置存储配额(ResourceQuota),限制每个租户的PVC数量及总容量。
- 加密与密钥隔离:集成KMS对租户数据加密,且密钥按租户独立管理(如Vault多租户密钥引擎)。
- 审计与监控:记录PVC操作日志,监控存储使用情况,及时识别异常行为。
注:需确保底层存储系统(如Ceph、云存储)支持多租户隔离(如OSD池、IAM策略),否则K8s层配置无法完全实现物理隔离。